数字艺术:一支技术与艺术的双人舞
数字艺术最为早期的形态之一:艺术家Ben Laposky创作了艺术史上最早使用电子设备的抽象艺术作品之一。
当我们回望艺术史的长河,总是能找到技术与创作的不断碰撞与融合的浪花——从洞穴壁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再到摄影的出现,艺术与技术之间像是一支双人舞,不断靠近并交织,共同成就了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撼的不朽杰作。
20世纪中叶,随着计算机被发明,二者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数字艺术的出现标志着这支舞蹈进入了新的篇章。
身型庞大的早期计算机让数字艺术的诞生成为可能
在电视还是黑白的、电话还需要旋转拨号的20世纪50年代,一位充满创意的艺术家Ben Laposky,用电子振荡器创作了一系列叫做「Oscillon」的作品。这些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而是通过调整和控制电子信号,所生成的独特波形图像。当这些波形被显示在荧幕上时,它们呈现出旋转、扭曲、闪烁的动态效果,如同超新星爆炸后的残骸,亦或是深海里游动的浮游生物,令人目不暇接。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尝试,标志着人类利用计算机作为艺术工具的起点。无数个频频闪烁的细小光点,预示着计算机不再只是处理数字和逻辑的冰冷机器,它还可以是激发人们无限创意的画布。
艺术家Ben Laposky与系列作品「Oscillon」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初步成熟,接下来的二十余载成了一个颇具实验性质的特殊时期。艺术家们往往有着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多重身份,并着手开始探索计算机在创作上更为广泛的应用。
Michael Noll正是这一时期勇敢的开拓者之一。他利用计算机生成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模式和图形,挑战了人们对于「手工」与「机器」制作艺术的既定印象。Noll的作品犹如一场视觉的交响曲,巧妙地融合了数学算法与抽象表达,展现出独特的韵律与和谐,在新兴技术与艺术浪潮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Michael Noll与作品「Computer composition with lines」
与此同时,动画领域的先驱John Whitney则用早期计算机创作了令人震撼的动态艺术。他的作品宛如一个极简主义的宇宙,彩色线条组成的形状在屏幕上舞动,仿佛是另一个维度的生命。Whitney不仅为计算机动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得以窥见数字艺术的明日之路。
John Witney, Catalog, 1961
进入20世纪晚期,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发展,成为了更多艺术家的创作工具。数字绘画与插图崛起,三维建模与动画得以发展,计算机互动艺术也在此时开始。
艺术家 Harold Cohen 的作品「AARON」程序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AARON不仅仅是一个绘画程序,它更像一个拥有自己艺术天赋的机器人。Cohen用代码赋予了AARON独特的「绘画风格」,并通过它创作出了大量引人入胜的作品,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艺术家与创作工具之间的关系。
Harold Cohen与正在创作中的装置作品AARON
而在艺术装置领域,Myron Krueger所创作的影像装置作品「Videoplace」则开启了与观众互动的新篇章。观众可以直接与屏幕上的虚拟影像互动,实现前所未有的沉浸艺术体验。与其说这是一件探讨互动方式的作品,更像是一则对于未来技术与人类关系的预言。
Myron Krueger, Videoplace, 1975
从20世纪50年代的探索到90年代的技术突破,计算机艺术不断地推进着自己的边界,让我们对于「艺术」这一词汇有了更宽广的认识。
作为许多人的童年回忆,上映于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同样也是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见证
到了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数字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VR与AR艺术、互联网艺术以及AI艺术等新兴类别的不断涌现,让数字艺术展现出更为多元的表达。
艺术家Jeffrey Shaw通过作品「Legible City」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城市景观。骑上自行车,参观者可以通过行驶在字母组成的街道,亲身经历这座由文字构建的城市。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体验,更是一次对于信息、空间和身体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
在Jeffrey Shaw的作品「Legible City」中,你需要不断骑行才能在数字城市里自由穿梭
而深耕互联网信息传递的艺术家Mark Napier则建了一个「网站碎纸机」——「Shredder」网站。当用户输入一个网址,「Shredder」就会像碎纸机一样,将网页的内容重新排布、拼贴,创造出一幅全新的数字艺术画面。这个作品不仅仅是对于网页的一种解构重组,更是对于数字时代信息传递的一种质疑。
Mark Napier, Shredder 1.0, 1998
来自科技巨头Google的DeepDream算法无疑是AI与艺术融合的一个标志性代表。原本用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却在无意间生成了如梦如幻的视觉图像,仿佛是机器人才能拥有的梦境。当诸如梵高的「星空」的经典画面,既熟悉又陌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究竟是有意地创造还是无意的巧合?
一幅由梵高画作所「启发」的 Google Deep Dream作品,充满了神秘主义气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艺术的可能性已经超越了想象的边界。不仅依托着社交媒体实现了最广泛的传播,数字艺术还借助区块链技术重新定义艺术价值。
数字艺术家Beeple,凭借其永无尽头的创造力,以及社交媒体上每日发布的数字艺术作品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艺术新星。充满讽刺与幽默的作品背后,反映出他对于当下社会的思考与批判。其中,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Beeple持续十余年的数字艺术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这件在一场拍卖中以惊人价格售出的数字作品,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数字艺术价值的看法,也为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
Beeple与他的数字艺术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
正是这些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对技术的深度挖掘,使数字艺术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从虚拟的文字城市,到网页的重新解构,再到AI的绮丽梦境,数字艺术家们不断探索艺术的边界,挑战传统的定义,也让数字技术完成从「创作工具」到「创作本身」的变迁。
当我们谈起艺术的未来,总是忍不住畅想绚丽多彩的虚拟世界;然而,回顾数字艺术的发展之路,或许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才是最能触动心灵的那一抹色彩。
作为凭借油画与摄影闻名于世的现代艺术先驱,David Hockney的iPad绘画系列成为了这种交融的最佳代表。Hockney用数字画笔在iPad触摸屏上轻轻一挥,生动地再现了那些阳光下的风景与身边的人。他在iPad上再现了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美好瞬间,既保留了传统绘画的笔触与情感,又带有数字艺术的即时性与流动感,完美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David Hockney在展览现场展示他用iPad创作的数字绘画
回首过去几十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艺术逐渐从边缘走到了中心舞台,为艺术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艺术已不再受传统界限所限制,它的疆界变得宽广无垠。从屏幕上的一个像素,到沉浸式的虚拟展览,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对传统与现代,技术与情感交织的一次探索。
现在,或许是时候开启新的阶段了。
11月8日,TRLab邀请你共同进入永无止境的艺术之旅。在这里,数字与情感的碰撞,过去与未来的相遇,每一次尝试和探索,都在为艺术创造属于「明天的记忆」。
TRLab|WHO ARE WE?
考尔德之问:艺术的未来在何处?
早鸟开售 | 「明天的记忆」诗意之旅即将开启!